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驳发荆杨兖豫卒赴日南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若荆、扬安稳无事,发其吏救之可也。
今荆、扬盗贼槃结不散,武陵南郡蛮夷未辑,长沙桂阳数被征发,如复扰动,必更生患。
其不可一也。
又兖、豫之人卒被征发,远赴万里,无有还期,恐十五万户,不得一士。
诏书迫促,必至叛亡。
其不可二也。
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恐死亡者十四五,必道路奔散不能禁。
其不可三也。
远涉万里,士卒疲劳,比至岭南,不复堪斗。
其不可四也。
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尚不计将吏驴马之食,但负甲自致,费便若此。
其不可五也。
设军到所在,死亡必众,既不足御敌,当复更发,此为刻割心腹,以补四支。
其不可六也。
九真、日南,相去千里,发其吏民,犹尚不堪,何况乃苦四州之卒,以赴万里之艰哉!
其不可七也。
中郎将尹就讨益州叛羌,益州谚曰:「虏来尚可,尹来杀我」。
后就征还,以兵付刺史张乔
因其将吏,旬月之间,破殄寇虏。
此发将无益之效,州郡可任之验也。
宜更选有勇略仁惠任将帅者,以为刺史太守,悉使其住交阯
今日南兵单无谷,守既不足,战又不能。
可一切徙其吏民,北依交阯,事静之后,乃命归本。
还募蛮夷,使自相攻,转输金帛,以为其资。
有能反间致头首者,许以封侯列土之赏。
并州刺史长沙祝良,性多勇决,又南阳张乔,前在益州,有破虏之功,皆可任用。
太宗就加魏尚云中守哀帝即拜龚舍为太太守
宜即拜等,便道之官袁宏《后汉纪》十八,《后汉·南蛮传》)
右军快雪帖书后乙丑 清 · 翁方纲
 押纸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九
山阴古雪光著纸,山阴佳讯张侯似。
中禁西堂贞观编,十一签馀告循纪。
魏公孙又褚公孙,小印依稀凭褚氏。
翰林学士印如何,米跋传讹自谁始(绍圣无丙申丁酉米跋,伪也。)
延祐千年溯永和,护都沓儿并承旨
我见承旨四大书,书与大痴穷画理(款云:「子昂子久书。」)
大痴之画真快晴,一角红轮蒸海水。
诸峰淡托银粉中,东海徐郎亦传此(后一幅款云:「东海徐贲为之图。」)
不闻影拓出鸥波,惜也粗摹烦外史张伯雨临此帖极草草。)
藉称画意不画形,喻马不成遑喻指。
官奴玉润旦极寒,几并兰亭叹观止。
安得黄徐二粉本,君倩细书来并几。
只合梦诗石研屏,乌云红日飞岚起。
鸿堂影借雪堂留,太简藏邪章简拟。
空窗一缕真气来,篆袅欧香即书髓。
苏斋腊筵结佳想,青眼嵩阳居士
代回抚州魏倅岘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一、《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九
伏勤专介,见畀属辞。
试乞巧于天女孙,则为宜耳;
顾求福于木居士,不亦左乎!
得非所蒙,愿窃有复。
恭惟某官世济其美,材称乎官。
一同甚敏于割鸡,半刺即观于展骥。
有渥题舆之宠,何待推毂之功。
不即人而人即之,行且召矣;
其求士甚士求我,盖亦有焉。
某既受一廛,当迎别驾
何武之荐龚舍,则恐过情;
魏谟之继郑公,所当拭目。
鹊桥仙 其十一 居厚生日1268年 南宋 · 刘克庄
 押纸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我如龚胜,君如龚舍,拂袖同归乡里。
有谁存,总唤入、耆英社里。

苍华尚黑,黄婆方旺,争问翁年今几。
一门两个老人星,直看见、孙儿生子。
游山呈景仁景仁年六十三致仕) 北宋 · 司马光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我禄多龚舍(自注:舍为吏不过六百石,辄自免去。),君年少孔戣(自注:戣七十致仕,韩愈留之。)
道心闲始见,世路老方知。
山水不相厌,风光难豫期。
嬉游不可缓,花卉即离披。
召试馆职 南宋 · 林光朝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五、《艾轩先生文集》卷五
虞夏商周,所传者为何道?
所守者为何法?
秦灰汉壁,时有断缺,而遗文大义,尽在此书,至于平王而止耳。
《春秋》之作,始乎隐公,盖自平王而下也,是虞夏商周之事,推之百世,其可知也。
此吾夫子之本心,而鲜有知其说者。
草茅孤生,无所见闻,遭遇明时,得以一奉玉堂从容之对,如皋陶所谓九德,周公所谓三宅三俊,此为虞夏商周所守之法也。
衣冠爵里,尚有所守之法以遗其后,而况三王四代无一法可为经久之用乎?
有所可守之法,则是法也不徒尔,是必有所从来者。
皋陶、周公之书,其反覆曲折,固亦详矣,独不曰如之何,其知人也。
即此说以求之,则知所从来者。
尧以是传之舜,若皋陶则见而知之,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若周公则见而知之。
庶言庶狱,杂然见于前者,是为有司之事。
惟知人一节,有以见人君之心术,情伪邪正,盖于此乎分矣。
是以禹、皋陶尝端拜而议之,周公又从而鼓舞发挥之,在知人,在安民,惟知人则民所由安也。
都俞吁咈,多不过数语,独于此问答,穷竟有不能自已者。
要其所归,谓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古今之情,盖亦不相远。
非有九德之行,则安能名状?
是人之为有德也,言偃知有澹台灭明者,龚胜知有龚舍扬雄知有蜀庄之才之令,非曰苟知之,盖亦瞭然如数一二尔。
周公夏后氏则曰:「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
以是知古之用人,亦以虚名为不足贵也。
谓我所知者,诚然乎有是九德之行者,皋陶所陈九德,而夏后氏守之,以为知人之准的在是也。
则知人一事,岂为无法可传乎!
三宅三俊,古书繁省虽若不同,而脉络则一。
夏后氏不能易此说,商人不能易此说,其在文王、武王又不能易此说。
文王、武王又不能易此说,文王、武王之有是心,所谓不可忽者其位也,晓然可以处此者人也。
则克知三有宅,灼见三有俊,亦文王、武王之心如是,盖有不约而同者。
至于汤五百馀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馀岁,皋陶之陈《谟》,周公之作《立政》,去之千岁,如交一臂者,其道同也。
道之大原,圣人得之,圣人达而在上,则为帝为王。
自古以传道为帝王之事,尧曰「咨尔舜」,舜亦以命,此发端则见于夫子,而纤悉则见于孟轲之书。
扬雄苦心极力,有以见圣人之蕴,且其为说曰:「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
扬雄以此一事为达而在上者,故继之以「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谓尧、舜、禹、汤、文、武汲汲然相传以是也,匹夫得之,此仲尼所以皇皇乎奔走半天下,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惜哉!
仲尼之不得如其所欲者,亦道之不幸也。
虞、夏、商、周数圣人相传,以是举而措之天下,无过无不及,因以是强名之曰中。
箕子又从而增益其说,子思适在末流,所得又愈多。
以圣人之道如此其中也,圣人之心如此其平且正也,以此为知人之具,则所知亦至矣。
虞、夏、商、周所传有是道,则所守有是法。
秦、汉之下,此学不传,而此道未尝或熄也,其亦无所待乎!
明天子以刚健之资,齐圣之德,所用者宽柔之教,宵旰求治,于兹八年。
流俗之论,皆以为责治效似或太速,然终未有卓然一说可以起唐虞三代之治,岂不为日力可惜也哉!
前数岁进言者,多引汉宣帝故事。
宣帝以察为明者,此何足法?
一二年来,闻之道涂,以为大昕视朝,乙夜观书,每慨然欲慕贞观之事,岂为宣帝褊狭苛碎,不足以有为也!
一时可喜,莫如贞观之事,然圣学高远,度越前代,岂一太宗度长絜大而止耳!
太宗之规摹盖有所自来者,天下固知其说出于魏郑公,而不知此说又有所自来。
三王四代之说聚于河汾,有王者作,而此说乃为有用之说也。
太宗知人而善任使,盖有本者如是。
隋之天下若无一人为可用,及贞观之初,乃有不可用之人。
有天下者,每患人才不给于前,此不为圣哲论也。
圣哲之君,知人而善任使,人乐为之用,所以乐为之用者,得以尽其所长故也。
房玄龄策杖来谒军门,一见如旧,此以何术而知之?
马周尝客于中郎将,为之条二十事,问其所从来,即召之。
未至,使者数辈趣于道。
太宗得一布衣徒步之人如未尝得士者,是其知之者亦审矣。
一时大将如英卫,又皆出于罪亡之馀,而相许以气,相忘于烦文末节之间,则其知之者,又不为不审也矣。
今明圣在上,朝无倖位,国无游民,虽未能遽如贞观礼全乐备之举,然而讲学光明,三王四代之事固已先得之矣。
今欲混一区宇,兼制夷狄,是当取太宗之所长而略其所短,他日知太宗之所长止于是,则三王四代不难到也。
太宗固有意于三王四代之事,使其从容于商、周之际,得其所传之道,而又知其所守之法,愚恐高宗、成康未能远过之也。
惜乎!
此学不传久矣,悠悠六合,无以此说为己任者。
王通之在河汾,知之未至者也,故其所以设施不过如此耳!
太宗可以为三王四代之事,而于道术已裂之后,求其说而不得。
尝观宇文士,及一涉巧佞,太宗即正色谓之曰:「或者劝我远佞人,不识佞人为谁,今乃信然」!
应对唯诺而得夫所谓佞者,此岂不为治世事耶?
此贞观之所由治也。
又尝因士及以一说自解,且谓南衙群臣面折廷诤,天子不得一举手。
乃知贞观之所以治,似非偶然者。
太宗之威,擅乎八区,乃若不胜衣者;
太宗之辨,乎万物,乃若不能言者。
太宗之所自视如是缺然,此贞观之所由治也。
虽然,太宗之所闻,不过行帝道而,行王道而王耳!
贞观之规摹,盖自此发之。
有于宣帝之前上论唐虞之际,下及商周之盛,则以为迂阔不可用。
愚故曰:宣帝何足法!
是当取太宗之所长而略其所短,如太宗之所长止于是,则皋陶、周公之书有如日月。
次日集公子瞻园观藏钩之戏待龚司马不至与蒋御史用庵陈处士古渔伍理问敬堂严茂才憩堂分得下字 清 · 袁枚
 押祃韵 出处: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
瞻园公子儒林亚,门第金张诗鲍谢。
堂高九仞召长风,饮集八仙消短夜。
初将印篆考琳琅,雀箓鸡碑堆满架。
继将藁饫训官厨,不许酸咸略假借。
脱略苛礼去冠巾,圆几团团围水榭。
新荷媚客送花香,古树争天穿石罅。
想缘宾主气如春,竟使天公忘作夏。
东台御史带诗来,北郭先生遣人迓。
严助神交欣始接,伍举班荆来更乍。
可惜龚舍学蜘蛛,不降江州司马驾。
方敲铜钵擘诗笺,突出幻人弄杯斝。
秘戏堂前傀儡陈,高谈舌底银河泻。
五十馀钩高映藏,千二百骁玉女诧。
睽睽万目跃鰞鰦,簇簇交兵斗甘蔗。
仙老盘空取酒回,书生笼重将鹅卸。
非关技巧爱侜张,直为文心通变化。
挂角羚羊理可参,龙鱼有路知谁跨。
昨君饮我今饮君,晋文如继齐桓霸。
莫愁胜会传江城,但恐洛阳高纸价。
海内骚坛有几人,努力两郎君足下。